摘要:商场角落里的按摩椅,撑起年入8亿的生意
商场角落里的按摩椅,撑起年入8亿的生意
共享经济被骂“烧钱无底洞”这么多年,居然真要跑出一家要IPO的了。 投资家网最新获悉,共享按摩椅赛道隐形冠军——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摩物联)已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拟主板挂牌上市。其交出的成绩单堪称“鹤立鸡群”:50万张按摩椅铺遍全国,2024年前9个月豪赚近1亿元净利,更在IPO前大手笔分红4375万元!让这家公司活脱脱成为共享经济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 乐摩物联的崛起,是一部在共享经济泡沫中逆势突围的教科书。这家公司的故事起点要回溯到2014年。彼时,共享单车正席卷资本狂潮,而按摩椅领域尚属一片无人垦荒的处女地。创始人谢忠惠——这位曾执掌真彩文具销售体系的浙商老兵,与按摩椅行业的“老炮儿”韩道虎联手,在2016年推出旗下品牌“乐摩吧”,精准卡位商场、车站等黄金客流点,成立仅第二年便赚到钱了。 即便遭遇疫情重创,一度濒临1.5亿资金缺口时,创始人谢忠惠仍然以孤注一掷的魄力——抵押个人房产筹资1800万元,上演了惊险自救,最终仅耗2500万就稳住了基本盘。这种强悍的“抗寒”能力,为后来50万张椅子撑起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如今,乐摩物联以37.3%的市占率(2023年沙利文数据)碾压第二名,成为中国共享按摩椅界绝对统治者。但看似“闷声发财”的表象下,隐忧却悄然浮现——行业天花板显现、现金储备不足……乐摩物联亟需一场IPO“破局”。 一 共享经济这潭“死水”里,硬是游出一条能赚钱的“鲨鱼”。 在共享经济血流成河的战场上,乐摩物联硬是扛着50万张按摩椅杀出条血路,成为行业里的“另类”。当其他玩家深陷亏损泥潭,早在2016年乐摩吧品牌创立初期便已悄然打通盈利路径。它凭借50万张智能按摩设备构成的一张“巨网”,覆盖全国31个省份、339座城市,在中国智能按摩服务领域独占鳌头。 最新业绩更是扎眼。招股书显示,乐摩物联2022年、2023年、2024年营收分别为3.3亿元、5.87亿元、8亿元;毛利分别为8534万元、2.45亿元、2.88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648万元、8734万元、8581万元。 乐摩吧的赚钱密码,藏在它对“场景”的极致占领里。 截至2024年三季度,这家企业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339个城市铺了4.8万个服务网点——也就是说,当你走进机场、高铁站、商场,甚至看场电影,十有八九能遇到它的按摩椅。第三方数据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显示,按交易额(GMV)算,2021到2023年乐摩物联连续三年稳坐行业第一,市场份额从29.4%一路涨到37.3%,妥妥的“场景霸主”。 最典型的例子是影院场景:乐摩物联的按摩椅已覆盖全国多数核心影院网点。当消费者坐在影院看电影时,椅子会自动给开启1分钟免费按摩体验,如果想接着体验,扫个码就能继续享受,这种“体验式消费”的转化率极高。 数据也能印证:2022年底到2023年底,网点数量从2.17万飙到3.21万,一年时间增长47.9%。这波扩张直接带飞了营收:2024年前三季度,企业仅用九个月就赚了近1亿净利润,三年营收直接翻倍。 拆开乐摩物联的收入结构,就会发现这家企业非常“专注”——核心就是智能按摩服务。2022到2024年前三季度,这门主业贡献了95.75%到98.22%的总收入,是妥妥的“现金牛”。 不过毛利率有点波动:2022年24.66%,2023年涨到41.47%,2024年前三季度又回到40.04%。究其原因,应该是扩张带来的设备投放成本和运维支出,属于“先跑规模再优化”的正常节奏。 乐摩物联的增长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三大“杀手锏”: 第一,专挑“碎片化场景”。它不跟传统按摩店抢家居场景,而是死磕写字楼、商场、交通枢纽这些“等时间”的地方——等电影开场、等高铁发车、等朋友逛街,这时候坐个舒服椅子按两下,直接触达消费者刚需。 第二,低门槛定价加上时长灵活”。6元6分钟、10元12分钟、15元20分钟,三档选择比传统按摩店便宜多了,用户想按就按,不想按也不强求,典型的“即时消费”、“按需消费”。再加上1分钟免费体验,决策成本几乎为零。 第三,直营+合伙人“双模式”运营。其中,直营网店占比百分之七十,从选址到运维全流程自己把控,用户数据和画像都沉淀在公司手里,保证核心场景的服务质量;剩下百分之三十则选择运用“合伙人模式”,本地合作方出场地和人力,乐摩物联提供设备和方案,堪比奶茶店的加盟。 目前来看,乐摩物联这种“高频、低决策成本”的商业模式,在消费越来越分层的当下,肉眼可见地实现了盈利。 二 乐摩物联能取得如今的业绩,这背后藏着一位70后创业者的“不死鸟”的故事——谢忠惠,这位三次转型、创业14年的福建商人,用一场“自救战”把濒临危机的企业,硬生生拽回了行业顶端。 1990年代从集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他先在日化行业摸爬滚打,2001年跨界文具行业,从销售总监做到真彩文具副总经理,管过全国数千家经销商;2005年又跳进按摩椅行业,担任国内最早的大规模按摩器材企业“东方神”的总经理,用了很多年的经验把产业链摸了个透。 为了摆脱传统制造业的“低毛利”困局,他还在2011年创立了一家做机电设备、健身设备的企业,却始终没跳出“代工”的泥潭。 2015年底,共享经济狂潮席卷中国,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遍地开花。谢忠惠找到了没人看上的赛道——共享按摩椅。次年,他收购了“乐摩物联”,推出共享按摩椅品牌“乐摩吧”,把过去在文具行业的渠道管理能力,复制到按摩椅点位扩张中,没想到这门生意迅速打开市场。 只是,疫情的突袭,给乐摩物联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商场、影院、交通枢纽人流量锐减,乐摩物联的按摩椅从“印钞机”变成“摆设”,公司一度面临数亿资金缺口,濒临崩盘。 生死关头,他做了两个关键决定:自掏腰包“输血”。他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加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硬是凑了2500万元,给公司续上“救命钱”。 其次,和合作伙伴“共患难”。在重要点位,乐摩物联提出用设备押金抵扣商场、影院的租金,缓解资金压力;在部分城市,收入直接和城市合伙人按比例分成,甚至一度承诺“不参与分配,所有收入归合伙人”,只为让合作伙伴积极“自救”。 这些措施像一根“安全绳”,把乐摩物联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2022年,线下场景逐步复苏,乐摩物联迎来“反击时刻”。谢忠惠没有选择“保守收缩”,反而加大投入:在核心商圈、热门交通枢纽增设大量按摩椅设备,进一步加密场景覆盖。这一策略效果显著——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乐摩物联的营收从3.3亿涨到6.15亿,净利润从648万蹿到9311万,市场份额三年间从29.4%升至37.3%,连续三年稳坐行业第一。 三 站在IPO门槛前,乐摩物联的故事已然非常精彩,但资本市场的审视向来严格。 乐摩物联的商业模式虽被验证,但隐忧仍在。 首当其冲的是共享按摩椅行业增长天花板显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24.4亿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1.1%,但2021-2023年GMV年均增速25.6%。短期增长依赖份额争夺,长期需突破场景限制。 从行业增长方面来说,共享按摩椅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局部增量”阶段。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24.4亿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1.1%,但2021-2023年GMV年均增速25.6%。 这也就意味着,短期内增速依赖头部企业的份额整合,而不是行业自然扩容。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分化的情况下,根据IDC最新报告,行业CR3(前三企业集中度)从2021年的68%升至2023年的82%,市场洗牌接近尾声,未来增长需依赖场景创新或跨界破圈,而非简单的点位扩张。 此外,业务模式方面,乐摩物联主要依赖直营与合伙人双轨并行。其中直营模式为收入核心来源,但因其需承担场地、设备等重投入成本,毛利率显著低于资源轻量化的合伙人模式。 从行业横向对比看,这样的结构也不并非孤例:以美国共享按摩椅运营商ZIVELO为例,其直营毛利率仅31%,与乐摩物联接近,但通过技术投入,比如AI运维系统的升级,使故障率降低40%。反观乐摩物联,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较低,技术短板或制约长期效率提升。 同时,一些市场反馈也不容忽视。从一些乐摩物联消费者在使用后反馈中显示,设备故障、复杂的退款流程、公共卫生问题等都是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乐摩物联企业独有,而是共享设备企业在行业内的共性挑战。 从财务层面看,招股书显示,乐摩物联营收高度依赖智能按摩服务(近年占比超95%)。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现金储备明显低于短期债务,且流动负债规模达数亿元量级,需关注短期偿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前的2024年,向股东派发了分红4375万元。根据招股书披露,该笔分红源于累计未分配利润。同期数据显示,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45亿元,主要用于新增设备采购;而分公司数量从2022年末的56家降至2024年9月末的16家。 共享按摩椅行业仍处于增长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2023年行业GMV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6%,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乐摩物联作为龙头,可享受行业增长红利;同时,消费分层趋势下,“高频、低决策成本”的即时消费需求仍在扩大,为其提供了用户基础。 50万张椅子织就的场景网络,让乐摩物联从逆境中崛起为行业龙头,IPO在即,这张商业版图能否经得起资本市场丈量?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苏州引航生物科技斩获超亿元 E 轮融资,加速全球布局
橙帆医药完成超6000万美元Pre-A+轮融资
引航生物完成超亿元新一轮融资
堂上堂完成数百万元Pre-A轮融资
合生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