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中国创新药想成功站上全球舞台中央,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中国创新药想成功站上全球舞台中央,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禀赋。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一批先行者以及一个极为突出的标杆,带领创新药产业持续向前。随着创新力量的逐步觉醒、涌现,行业标杆愈发清晰。此刻站在浪尖的云顶新耀,正跃升为创新药产业具有深刻示范意义的新标杆。
财报季,创新药企竞相秀肌肉,无声硝烟弥漫。云顶新耀的业绩并非最出彩者,但却给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耐赋康医保落地首年即叩响10亿级大门,艾曲莫德峰值剑指50亿……
这不仅是其商业化的胜利,更是对困于单一产品放量困境的18A企业的强力启示:Biotech的商业化天花板,远比自己想象的更高。从“all-in爆款”的惊险赌局迈向“平台化作战”的系统战役,需要的是方向前瞻性与执行力叠加的复利效应。
然而,云顶新耀的引领远不止于数字,更在于其构建了一套“双轮驱动”的飞轮引擎,并持续进化——
从大单品到生态位:其正在打通“产品→现金→前沿技术→创新主权→全球生态位”的价值链条,形成内生驱动的战略韧性。
锚定源头创新高地:其自研布局拒绝追随双抗/ADC等内卷红海,而是重注可以改变未来的革命性技术平台——mRNA与自体生成CAR-T,直指未被满足的临床痛点与源头创新制高点。
“祛魅”BD,重构交易逻辑:当BD狂潮席卷,其凭借强大的确定性+想象性主动“祛魅”。拒绝为BD而BD的低效博弈,追求管线协同最大化与价值释放。
云顶新耀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通过商业闭环强化增长动量,通过技术沉淀构筑想象性空间,再用强大的确定性与势能驱动价值跃升——这才是新时代Biopharma该有的样子。
可以预见,云顶新耀持续刷新市场认知的征途,也将为整个中国创新药产业带来深远的溢出效应。
这种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公司自身成功叙事,更在于其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与启发,为后来者注入破局的勇气与灵感,驱动整个产业的范式跃迁与价值重估。
/ 01 /商业化平台的硬核验证
耐赋康的业绩成色,是市场分歧的焦点。
上半年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81%,部分声音质疑“不及预期”。但若穿透数据本质,会发现这3.03亿元背后是,纯销驱动的真实需求爆发:
年初进入医保目录后,公司耗时3-4个月打通入院流程,叠加短暂产能瓶颈,所有销售额均为终端纯销。
更重要的,耐赋康扩产补充申请获批后,8月单月破5.2亿元,验证需求刚性;指引也跳涨,全年预期达12-14亿元,2026年剑指24-26亿元。
医保首年即破10亿,创国产慢病药物放量史纪录。耐赋康的迅速放量,正在加速公司走向盈利。公司预计下半年实现经营性盈利,若明年耐赋康销售达到26亿元,盈利质量势必更高。
按这一增长势头增长,50亿峰值很快就会达到。当然,由于竞争对手的陆续上市,市场担忧耐赋康的基本面变差,会被诺华的阿曲生坦、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分走蛋糕,未来增长难以达到预期。
但事实上,耐赋康已经形成了多重竞争壁垒。
临床优势:耐赋康成为首个且唯一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完全批准的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取消蛋白尿水平限制,患者大扩容;
医保独占性:各省市医保落地及进院数量增加,2年独占期为加速放量提供支持;
指南背书:将纳入KDIGO新版指南及中国首部IgA肾病指南,锁定一线基石地位;
商业、产能保障:190人精干团队覆盖1000家医院,扩产获批后供应无忧。
诊疗闭环:配套Gd-IgA1诊断试剂2026年上市,无创试剂可提高确诊率、帮助患者监测病情,加速耐赋康放量。
说到底,耐赋康的护城河不在竞品阴影中,而在未被满足的500万患者蓝海里。同时,未来联合用药的趋势,头部玩家也将共同做大蛋糕。
总之,耐赋康的爆发,彻底证实了云顶新耀打造爆款的能力,叠加艾曲莫德上市在即,其大单品商业平台已然成型。
复盘海外成熟Biopharma的路径,无大单品无巨头。然而,要想打造大单品,必须足够全能,既考验药企前期选品战略眼光、临床推进能力,更考验商业化运作实力。尤其后者,对创新药企是一大考验。
/ 02 /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当大多数18A企业还困于单品放量之际,云顶新耀的商业化平台已得到了硬核验证。艾曲莫德也即将接力耐赋康,峰值预期从20亿元跃升至50亿元,底气来自三重确定性。
百万患者蓝海市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80万,2030年达100万,临床为满足需求巨大;
疗效与安全性兼顾:艾曲莫德长期治疗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尤其治疗一年可实现61%的内镜改善和51.9%的黏膜愈合;
权威指南背书:艾曲莫德已获2024 AGA指南、2025 ACG指南一线治疗强烈推荐。
更深层逻辑在于“平台复用”。若耐赋康今年实现14亿收入,对应190人的销售团队,人均产出超730万元,这一高效商业化模式将直接赋能艾曲莫德;加之公司前期积累的准入经验,艾曲莫德极有可能复制耐赋康的爆发路径。
这意味着,艾曲莫德将强势接力耐赋康,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确定性。
这也意味着,云顶新耀将成为18A中将“双轮驱动”玩得最转的那一个。尤其在商业化端,其当前的销售额虽未登顶,但增长势头之迅猛、飞轮效应之强劲,无人能及。
因为,当绝大多数创新药企还在苦苦追寻一款大单品时,云顶新耀已经从耐赋康到艾曲莫德,搭建起“大单品矩阵”的护城河。这一“双50亿引擎”,也将彻底改写其成长逻辑。
耐赋康的迅速放量,带领公司由Biotech的烧钱模式,升级为自我造血的biopharma;艾曲莫德的接力,将为公司带来更充沛的现金流,支持创新研发,加速自研平台的飞轮转动,进一步完成自我突破。
/ 03 /祛魅BD,自研平台国际化再引领
云顶新耀之所以能够成为标杆,还源于其在商业化进程中,持续引领创新药企进阶的魄力。这在其创新前瞻性及BD战略定力层面,彰显无疑。
三年前,云顶新耀剥离非核心管线,避开拥挤的双抗、ADC赛道,转而all in突破性mRNA肿瘤疫苗及自体生成CAR-T技术平台,抢占潜力蓝海。
眼下,市场对云顶新耀自研管线的疑虑,本质是“BD何时落地”的焦虑。今年以来双抗、ADC领域的重磅BD交易,一手推动行情持续升温。市场对重磅BD的发生而兴奋,但这背后的产业真相更值得深究:
跨国药企因专利悬崖急需管线补血,中国药企经历追赶后创新药井喷,一个有钱缺管线,一个缺钱有管线,BD浪潮由此而来。
但这种BD也是一把双刃剑,虽为biotech续命,佐证中国创新药获国际认可;但从全球价值链看,国内企业拿到的还只是“代工”价值,利润有限、定价权弱。BD出海之路上,国产创新药被赚差价的案例,并不少见。
为了更好跨越当前产业对外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药企的当务之急,或在于构建全球多中心临床与商业化能力。此路十分艰难,百济神州是迄今唯一的成功者,但其模式对资源、团队和抗风险能力要求极高。
云顶新耀正在探索新路径。一方面,其卡位前沿技术(mRNA、自体生成CAR-T)提供了站上国际舞台的硬核底气。
眼下,市场质疑热门领域是否仍有BD空间时,云顶新耀的答案在于,跳出内卷,海阔天空。跨国巨头BD不仅为管线优化,更具前沿卡位与补强战略属性,亟需突破性新技术——自体生成CAR-T领域今年的三次交易与估值跃升即为明证。
云顶新耀的自体生成CAR-T产品EVM18也已确认临床分子持续向临床推进,其价值可参考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Capstan。因为EVM18与Capstan技术路线一致,临床前数据非劣,且临床进度也相当。
此外,其深度布局的mRNA技术领域,随着数据与成果持续出炉,已处BD爆发前夕。mRNA技术以其根本优势——序列灵活性,正引领医学革命,未来交易价值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云顶新耀在出海布局中,展现出新时代Biopharma的战略定力。
在对国际合作敞开怀抱的同时,对BD“祛魅”,追求“正确BD”——以长线战略为导向,寻求优势互补、释放产品最大潜力,并在合作中汲取国际开发经验、锤炼团队、融入全球文化。如希布替尼的BD合作,重在获取全球肾病管线经验而非短期资金。
这也得益于其充沛的现金及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其在BD谈判中拥有选择权,无需为短期现金流而折价出让权益,而是可以等待更多临床数据的读出和市场时机,谋求价值最大化。
除此之外,云顶新耀还通过增资I-MAB,补足其海外临床开发短板,进一步扩大国际化能力模型边界。
诚然,这样的战略需要时间,更需要长期主义,但其所蕴含的能力与价值爆发力,远非普通BD可及。
高度确定的商业化平台飞轮,与极具想象的自研平台飞轮,让云顶新耀通往全球领先Biopharma之路愈发清晰。
这正是行业标杆的内核所在,也是中国创新药在未来持续接近全球舞台中央的一场预演。
2025欧莱雅中国"有意思青年"高校公益计划正在火热进行中,14支高校战队,以美之名热力集结。
问界·2025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艺术体操资格赛将于6月2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2024年该业务贡献营收约14.08亿元,同比增长754%,成为新兴领域板块核心增长点。蚂蚁集团生态...
5月18日至28日,广州塔西广场被一片毛绒绒的温暖“入侵”——名创优品原创IP“吉福特家族”携带治愈...
燃情五月,智趣交锋,友情长存!“屏多杯”长江入海/道口吾队第十一届掼蛋联谊赛在上海宝山区屏多(上海)...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COFE+咖啡机器人完成第5轮融资,同步启动B轮并推出第6代产品
上海汉通医疗获Pre-A+轮融资,加码医疗影像设备研发
信华生物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系列融资,加码创新疫苗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