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医药行业驶入“集采常态化+创新药转型”的深水区,传统医药企业的生存逻辑正被彻底改写。
当医药行业驶入“集采常态化+创新药转型”的深水区,传统医药企业的生存逻辑正被彻底改写。曾经依靠“仿制药红利”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时代已成过去,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变量。在此背景下,近期亚太药业落地的“控制权变更+定向增发”组合拳,不仅为自身注入“强心剂”,更以可复制的“亚太模式”,为深陷转型困境的中小型药企提供了破局样本,凸显出产业资本重塑医药产业版图的核心力量。
国家集采从“试点破冰”到“全域覆盖”的三年间,医药行业生态经历了颠覆性重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七批集采累计覆盖29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50%,部分仿制药价格甚至“腰斩再腰斩”。这一变革直接冲击了以仿制药为核心业务的企业——传统仿制药利润空间被压缩至10%以下,超过30%的中小型药企陷入“营收增长停滞、研发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行业分化持续加剧:头部企业凭借每年数十亿甚至百亿元的研发投入,在创新药赛道快速卡位;而中小型药企则面临“两难困境”——若坚守传统赛道的仿制药,利润空间持续萎缩已成既定事实;若转向创新药,动辄数十亿的研发投入与5-10年的研发周期,又远超其资金承载能力。因此,中小医药企业的困境并非个例,以亚太药业为例,此前在控股股东宁波富邦集团的支持下,亚太药业不断“减负前行”,经营基本面持续改善,资金与资源集中投向医药研发、生产等核心业务板块,但是“时不予我”,作为拥有20余年历史、具备完整化药生产资质的企业,其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为4.69%,外部环境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压力,使其走到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
而“亚太模式”的价值,正在于它打破了“要么依赖内部积累缓慢转型,要么依赖财务投资治标不治本”的传统路径,构建了“产业资源+资本注入+战略重构”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思路。
亚太药业此次重组的核心,在于跳出“单一股权转让”或“单纯资金注入”的传统框架,以“实力产业方入局+明确创新战略+定增资金同步落地”的闭环设计,系统性解决了中小型药企转型的三大核心痛点:资金缺口、资源短板、战略模糊。
引入邱中勋先生作为新实际控制人是“亚太模式”的关键一步。不同于传统财务投资者,邱中勋为医药行业资深领军人物,现任国内医药产业互联网平台“药兜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药兜网作为国内医药互联网领域的头部企业,手握覆盖全国300个城市、超2万家连锁药店的数字化渠道网络,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亚太药业补上“商业化能力”的短板。
具体来看,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渠道共享”,可以畅想:药兜网的数字化平台可实时反馈终端用药需求,帮助亚太药业优化生产计划,降低库存成本;其线上患者管理体系,还能为亚太药业未来的专科药研发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数据显示,类似的“工业+互联网”协同模式,可使药企营销费用率降低15%-20%,产品市场渗透率提升30%以上。
在行业普遍追逐“热门靶点”的当下,亚太药业的战略定位展现出难得的理性。根据重组公告,公司明确将聚焦“泌尿生殖系统用药、抗感染用药”等专科领域——这一选择既贴合其现有生产线的技术优势(现有12个品种纳入国家基药目录,其中5个为专科用药),又避开了创新药赛道的“红海竞争”。据测算,专科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强度较肿瘤药低40%,但市场竞争烈度仅为后者的1/3,更适合中小型药企实现“小而美”的突破。
本次重组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在于将“控制权变更”与“定向增发”同步推进:星浩控股通过受让股权成为控股股东的同时,亚太药业同步启动不超过人民币7亿元的向星浩控股进行定增,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新药研发项目。这种设计一举解决了行业常见的“后遗症”:一方面,募集资金为企业提供了中长期年的研发与运营保障,避免“转型半道资金断流”;另一方面,控制权的稳定传递,确保新股东能长期推动战略落地,避免“短期投机者掌权后频繁变更方向”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亚太模式”中产业资本的角色已发生本质转变:从“财务投资者”变为“战略赋能者”。邱中勋先生和星浩药业不仅只是注入资金,未来还将通过产业资源与亚太药业的研发规划、供应链管理与市场布局等方面“深度绑定”,这也正是产业资本区别于财务资本的核心优势。
亚太药业的案例,并非孤立的“企业自救”,而是中国医药行业进入“产业资本主导整合”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在集采常态化、创新药研发门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的资源整合已从“1.0时代”的“大鱼吃小鱼”,升级为“2.0时代”的“产业资本赋能优质资产”。
与财务资本相比,产业资本在医药行业整合中具备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
· 行业洞察力:深耕医药领域的产业资本,能精准识别企业的“隐性价值”——如亚太药业的生产资质、合规体系等,这些资产对财务资本而言可能“不值钱”,但对产业资本而言却是“稀缺资源”;
· 长期主义视角:医药研发的长周期特性,决定了企业需要“耐心资本”支持。产业资本的投资周期通常在5-8年,与创新药研发周期高度匹配,而财务资本的平均持有周期仅2-3年,难以支撑长期研发;
· 资源整合能力:产业资本可快速嫁接研发、渠道、供应链等资源,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星浩控股已与相关CRO公司签署了《研发合作意向书》,旨在通过整合亚太药业产业化能力与研发资源,推动创新药物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公司拓展产品布局,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优势。
“亚太模式”的成功,预示着医药行业将迎来三大变革趋势:
· 分化加速:头部企业将继续通过“自研+并购”扩大优势,而中小型药企若不能找到差异化定位,或无法引入产业资本赋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预计未来3-5年,国内药企数量将从当前的5000余家缩减至3000家以内;
· 资源向“优质资产”集中:拥有生产资质、合规体系、细分领域技术优势的“潜力企业”,将成为产业资本争夺的焦点。这类企业的估值可能迎来重构,摆脱“业绩低迷导致估值折价”的困境;
· 整合模式多元化:除“易主+定增”外,“产业基金入股+联合研发”、“渠道方与工业方股权绑定”等模式将逐渐增多,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将显著提升。
从宏观视角看,这一趋势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度契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医药行业的要素资源正从“低效产能”向“创新产能”转移,而产业资本正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纽带”。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亚太模式”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对于亚太药业而言,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业绩优势”——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研发投入?如何实现药兜网渠道资源与自身生产能力的深度协同?如何在专科药领域快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能否真正实现“破局重生”。
而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产业资本与实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5年的核心主题。但这种融合并非“万能药”,其成功依赖三大前提:
· 产业资本的“真赋能”而非“假套利”:若产业资本仅以“获取控制权、炒作股价”为目的,而非真正投入资源推动企业发展,最终将导致“模式失灵”;
· 企业与资本的“利益平衡”:原有股东、管理层与新资本方需在战略方向、利益分配上达成共识,避免因“内耗”拖累转型;
· 外部环境的“适度包容”:需在“防范资本无序扩张”与“鼓励创新整合”之间找到平衡,为类似“亚太模式”的交易提供清晰的规则框架。
不可否认的是,医药行业的深度调整仍在继续,但“创新+资本”双轮驱动的方向已愈发清晰。亚太药业的案例证明,在行业寒冬中,那些能精准对接产业资本、明确创新方向的企业,将更有可能穿越周期,成为重塑产业版图的“新力量”。而这一探索,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预示着中国医药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该业务贡献营收约14.08亿元,同比增长754%,成为新兴领域板块核心增长点。蚂蚁集团生态...
5月18日至28日,广州塔西广场被一片毛绒绒的温暖“入侵”——名创优品原创IP“吉福特家族”携带治愈...
燃情五月,智趣交锋,友情长存!“屏多杯”长江入海/道口吾队第十一届掼蛋联谊赛在上海宝山区屏多(上海)...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昂泰微精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加速高精度手术机器人平台建设
象生科技连获两轮天使 + 轮融资,产业资本联合加码前沿科技
亲合力生物医药母公司完成近3亿B3轮融资,聚焦肿瘤治疗创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