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裁员、中国化,欧洲百年汽车巨头大地震!
国产“公路之王”要来了!
作为欧洲卡车行业的佼佼者,斯堪尼亚的足迹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公路之王”的美誉。
据说,能开上斯堪尼亚是不少卡车司机的梦想。甚至有人调侃道:“世界上只有两种卡车司机:一种是正在开斯堪尼亚的,一种是想开斯堪尼亚”。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侧面印证了斯堪尼亚在卡车驾驶员心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斯堪尼亚前不久却在本土工厂裁员了。
裁员背后是,欧洲重型商用车销量一季度下滑16.6%,公路运输行业正遭遇极大危机。
各大欧洲卡车制造商重压之下,纷纷节流转型,斯堪尼亚更是直接来中国生产了。
带有中文标识的斯堪尼亚重卡,估计国内的不少卡车驾驶员做梦都要笑了,没想到鼎鼎大名的欧洲“公路之王”也有“中国化”的一天,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魅力吧!
一边本土裁员,一边押注中国,斯堪尼亚这招实在是高。依托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和高素养的员工,斯堪尼亚有望复制10多年前合资乘用车的成功。
不过,时代变了,如今的中国重卡是能撑起世界卡车“脊梁”的。
去年,中国重卡出口总量突破30万辆大关;2025年上半年,我国重卡市场销售约539160辆;8月同比增长39%,其中新能源重卡市场渗透率近三成,国产新能源车正在商用车领域大展宏图,相信这也是奔驰、斯堪尼亚纷纷“国产化”的原因所在吧!
只是,"公路之王"能复制其在欧洲的成功吗?
01
斯堪尼亚中国正式获批生产资质,欧洲"公路之王"要“中国化”了!
斯堪尼亚中国官方前不久宣布已于2025年9月8日正式获得了其在中国的独立生产资质,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即将投产,斯堪尼亚迎来重要里程碑!
斯堪尼亚中国的7款新产品中,最为炸裂的要数专属中国特供的带有中文标识的斯堪尼亚重卡,前脸和挡泥板的“斯堪尼亚”大标十分吸睛,很大胆很有冲击力。不难看出,斯堪尼亚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决心,为了中国市场敢于突破创新,展示出了最大的诚意。
相信还会有更多本地化的设计、配置和服务,总之"公路之王"的中国本土化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
斯堪尼亚中国产品“国产化”制造之后,将大大缩短交付时间。
通过在中国搭建的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满足当下物流市场对于高效、节能等要求。
斯堪尼亚押注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勃勃“野心”,更是大变局下汽车工业的核心转移。
事实上,自从我国放开商用车企业外资控股比例后,“奔驰、斯堪尼亚、沃尔沃”三大欧洲重卡均开启了国产化进程,继奔驰重卡之后,斯堪尼亚国产化也完全落地。
然而,欧洲卡车巨头“国产化”挑战同样不小。
当前中国重卡市场正值转型深水区,一方面,价格战激烈,燃气重卡与新能源重卡持续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产重卡品牌在技术、品质和服务上快速进步,已在主流市场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
斯堪尼亚能否在保持其高端品牌调性和核心性能优势的同时,通过精准的价格策略和更深度的本土化适应,在激烈的市场中成功开拓增量空间,将是其国产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02
斯堪尼亚押注中国的同时,却向本土工厂挥下了“镰刀”。
斯堪尼亚(Scania)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未来发展战略,近期宣布了裁员计划,在瑞典已发布涵盖750个职位的裁员通知。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斯堪尼亚近年的首次裁员。2020年初,斯堪尼亚就曾估计全球员工数量比需要多5000人左右,并计划进行大规模裁员。
斯堪尼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Levin对此次裁员表示:“我们的世界正在因技术发展、区域化和新市场条件迅速变化。为了在未来保持强大,我们需要适应、发展我们的工作方式,并重新审视我们的组织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斯堪尼亚在未来卡车智能技术的发展上却稍显滞后。目前,它是七大欧卡品牌中唯一一个尚未实装卡车电子后镜的品牌。
此外,其电动卡车产品与NorthVolt深度捆绑,而NorthVolt的混乱复杂情况为斯堪尼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本土裁员,押注中国,斯堪尼亚目的不言而喻——抱紧中国市场的大腿,学习、转型电动化。
有意思的是,斯堪尼亚母公司传拓集团(Traton)也在进行调整,例如将斯堪尼亚、曼恩等品牌的研发部门整合,成立统一的集团研发组织,旨在增加模块化组件的使用,加速电动汽车和联网汽车技术的开发。
传拓集团年报显示,2024年传拓整车销量33.4万辆,同比降1%。
事实上,不止传拓集团,整个欧洲重卡市场都经历着行业下滑阵痛。
2025年第一季度,欧洲共注册7.29万台GVW(车辆总重)>3.5T的商用车,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6%。其中,GVW>16T的重型商用车销量下滑最为显著,较去年同期降低了16.6%,这凸显了欧洲公路运输行业正遭遇极大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行业形势,各大卡车制造商纷纷投身转型,试图在寒冬中求生存。
戴姆勒卡车也推出了降本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节约超过10亿欧元的成本,约28000名生产、管理、开发和销售员工受到影响。
从结果来看,全球卡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东升西降的转移之中。
03
不知不觉间,中国重卡已独步天下。
2023年,中国重卡出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27.6万辆,同比增长接近六成;2024年,中国重卡出口突破30万辆大关。
数据显示,我国重卡市场2025年上半年销售共计约539160辆,同比增长6.9%,其中中国重汽以14.88万辆的销量成绩夺得上半年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高达27.6%。
8月,中国重卡市场表现强劲,销量达8.7万辆,同比增长39%。
在这场关乎未来陆路运输形态的全球竞赛中,中国重卡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特别是中国新能源重卡“彻底赢麻了”,已然是断层级别。
中国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渗透率已历史性地突破23%,连续数月销量站稳1.5万辆大关,上半年累计销量更是同比翻倍暴涨。这不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深刻的质变。
7月,新能源重卡销量达1.66万辆,同比增长152%,创下近五年同期新高;8月新能源重卡销量继续保持高增长,同比飙升169%。
当欧美的传统卡车巨头们,还在为寥寥数百台电动重卡的交付而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将其视为重大战略突破时,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的新能源重卡产业革命,早已在东方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一种碾压式的姿态,悄然进入了深水区。
04
相信大家如今已经忘记了备受资本追捧、顶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第一股”光环的Nikola。
作为美国氢电动卡车明星公司,硅谷的资本宠儿,曾被誉为“卡车界特斯拉”,超2170亿的市值,一度超过百年福特。
年初,在经历电池起火、销量疲软、高管动荡以及创始人欺诈丑闻后,股价暴跌资不抵债,最终申请破产。
近年来,作为美国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菲斯克、普罗特拉和Lordstown Motor因高利率和需求下降导致资金枯竭,纷纷申请了破产。
这些公司曾被市场寄予厚望,投资者希望其能够凭借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革新整个电动汽车行业。
结果,都是“美梦一场,破碎收场”!
为什么会这样,欧美并不具备新能源发展的沃土,中国才有。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原因所在。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奥迪采用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奔驰与腾讯、火山引擎合作探索AI和大数据应用,积极融入中国技术生态......大众、丰田、本田、Stellantis、BBA等世界知名汽车巨头都正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电动化。
对比某国的封锁打压,中国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无不彰显着大国的气度!
毫无疑问,这场属于国产新能源车的狂欢,既是技术积累的爆发,也是全球工业化格局变革的序幕。
国产新能源车或许也在证明着,没有永远繁荣的行业,更没有盛久不衰的品牌,求实创新、顺势而为才是企业常青的唯一答案!
4月30日,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存力中心产业发展圆桌”成功举办。
4月30日盘后,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光峰科技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公司2025年度回购股份计划,以集中竞价...
近日, 山东永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晟信息”)宣布完成100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赛迈测控完成近亿元 A 轮融资,国产高端测试测量领域发展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