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投资年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隆重召开。
整理| 李世豪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投资年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隆重召开。
在下午分会场二中,专场主席元航资本董事长张志勇,君联资本合伙人葛新宇,啟赋资本合伙人陈苏里,千山资本合伙人郑云飞,九合创投合伙人、COO张少宇,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副总经理叶梅,新龙脉基金管理合伙人王雨荍就“硬科技‘逆境’突围”,进行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投资家网整理:
张志勇:大家好,我是元航资本张志勇,一家由北航的教授和校友创办的硬科技投资管理机构,投资阶段偏重初创期,单笔投资500万到2000万之间。今天非常高兴受主办方邀请和安排,由我来为大家主持这一场圆桌论坛。
2007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大家仿佛都意识到了光靠金融和房地产是很难支撑一个国家的强胜不衰,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当时成为全球共识。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日本提出了工业价值链计划IVI(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而中国则是提出了“智能制造2025”。很明显,硬科技如今已经成为当代科技革命前沿技术的代名词,更是国内资本市场的热门名词。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场合和机会,能够与在座的各位讨论,听听大家在硬科技投资里面的一些心得和观点,首先开场之前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葛新宇:各位好,我是君联资本的葛新宇。君联资本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23年的时间都专注在以科技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在整个以新能源、半导体、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中国科创投资领域,我们还是比较专注的。我本人加入君联资本也有13年的时间,主要负责科技投资的工作。
陈苏里:大家好,我是来自启赋资本的陈苏里。启赋资本是以数字化和新材料为大方向的早期投资机构,我们大概投了300多个项目,今年是我做投资的第11个年头,也参与投了很多硬科技项目,期待与各位分享这方面的想法。
郑云飞:大家好,我是千山资本的郑云飞。千山资本成立于2015年,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在半导体领域、智能制造,还有高端装备等赛道。
除了投资业务外,我们还有投行业务和招商引资业务,投行业务主要包括税务筹划、高新技术认定等,目前服务企业超过200家;此外我们在江苏宿迁还运营了一个基金小镇业务,目前业务规模接近200亿,服务企业超过300家,目前我们公司形成了“投资、投行+招商引资”协同发展的新思路。
张少宇:各位好,我是九合创投的张少宇。九合创投成立于2011年,我们聚焦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是国内投前沿科技和以“计算+”为交叉学科点位的早期投资机构,目前已经投了将近300家公司。我们团队更是参与了百度公司的早期创建和从1到100的高速发展,算是从互联网,从软到硬一路走过来的一支投科技、投交叉的基金。
叶梅:大家好,我是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的叶梅。我们基金隶属于中关村发展集团,集团整个股权投资板块参设基金有150多支,规模2000多亿。集团通过旗下6个基金管理人,管理8支母基金,规模130多亿,目前投了74个子基金;管理直投基金36支,总规模200多亿。
协同基金是从一支母基金11亿元发展到现在的管理规模近140亿,我们有3支母基金,16支直投基金,投了240多个项目,全部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去年的成绩还不错,募资14个亿,新设了3个基金。另外,母基金去年回款8000多万,给地方政府税收回款达到4000多万。
王雨荍:大家好,我是新龙资本的合伙人王雨荍。我们机构近十年的业绩,投了差不多累计200个项目,14家企业已经成功IPO,主要投资方向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谢谢。
主持人/张志勇:从2019年“卡脖子”开始,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差距和硬科技的重要性!如今,我们在硬科技创新和投资里面也有了一些长足的进步。那么,从投资机构视角来看,今天中国和全球的硬科技产业发展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距?又有些哪些异同呢?
葛新宇: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全的工业品类,从完整度来讲目前是最好的。但是真正从量到质,到底哪些行业在全球有影响力?我觉得是新能源行业。中国的新能源行业目前已是全球领军的存在!
在某些细分领域,我们确实靠着自己的规模优势和创新,做了一定的产业进步推动,获得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我们也有比较难的,像大模型、算力芯片。
所以,我们只有努力创新、埋头苦干,在全品类的基础上再干出几个中国特色、中国创新的硬科技领域,最后参与到世界领先范围的行业当中。
一
如何弥补国内外硬科技的差距?
主持人/张志勇:葛总讲的非常好,今天的工业门类肯定是齐的,哪怕个别领域有差异,我们也能不妄自菲薄。今天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已经世界领先,甚至是光子芯片,未来中国也有机会遥遥领先!
我们目前应该考虑怎么样通过资本,通过产业,通过政府,通过创业者,更好地弥补和缩小与西方高科技和制造产业的差距?
陈苏里:因为我毕业工作就在深圳,所以见证了中国沿海产业从21世纪初的来料加工到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再到材料的国产化,我们作为追赶者,速度其实已经非常快了,就像我们见证了手机产业从给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代工到国产品牌华为小米OPPOVIVO崛起的过程,汽车行业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带动整个汽车上游供应链条的国产化。这些年,我们在消费电子、家电及新能源汽车等供应链端优势比较明显,中国品牌做了不少的创新,已经具备一定领先优势了。在先进制造这一块,特别智能化工厂这一块,中国其实也已经走在了前列。
如今,大家都在期待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的到来,可美国却意图用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制约我们,从而拖慢我们追赶的速度,这是关乎中美利益的主要矛盾,所以不可避免。
虽然中美有差距,但我个人偏乐观一点,如今很多项目都能看到不少希望。在中国这么大的需求市场上面一定会诞生很多创新,很多有创造力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社会的关注和资本的呵护。
主持人/张志勇:我特别赞同陈总刚才讲的,手机能从被垄断和阻挡,最后变成了今天中国手机整个产业向全世界区域辐射,别的也可以!当然,这些东西需要耐心、定力,需要跟时间做朋友,投入更多去努力、去弥补。
郑云飞:刚才葛总讲了大环境,陈总举了具体的例子。总体我比较赞同二位的观点,硬科技领域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光电芯片、新能源、数字信息技术、新一代生物等等,我们并不是说每一个方面都落后,像新能源赛道总体我们已经跑在了前面!
最近这些年国家的供应链,不管是上游、中游和下游逐步都在完善,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国基础的工业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等等也都是在不断提升和进步的。
此外,近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政府在硬科技方面的支持,也在逐步提升科技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回来创业和参与,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主持人/张志勇:是的,就像郑总说的,中国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比较优势的,我们还有不少红利可挖,不需要妄自菲薄,努力在很多领域有机会作为全世界老大。
张少宇:因为我们投的是早期,主要是一些前沿技术的交叉领域。我们现在的感受是,除了新能源这个领域领先之外,在其他一些硬科技领域我们要么排在第二名,要么在第二梯队比较领先的位置。
我们的特点很明显,首先是产业链比较多,并且每个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这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我们的场景是非常充分和巨大的,由此基于场景的创新以及基于资源快速整合的效率提升,这也是我们非常大的优势。
当然,我们也有比较薄弱的环节,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个领域,在基础的前沿研究方面现在也是追赶的状态,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实际上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并不弱,在全球是第二名,也是非常领先的状态。目前我们的实际状态是在努力攀岩登顶科技树,拉齐最后与顶尖环节的差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主持人/张志勇:没错,再好的产品,再好的技术,它需要有市场有需求,中国场景的丰富程度,需求的广泛程度,事实上给硬科技创业带来了很好的机会,说的非常好。
叶梅:我们都是投硬科技的,刚才几家机构已经说的很全面,我就简短总结说一下,光伏和新能源咱们国家已经比较领先了,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我觉得我们的短板是设备和材料,这是我们未来要着重看的方向。
王雨荍:机构的老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的前身是一家美国的管理机构,德丰杰在中国的基金,德丰杰在美国也算是比较TOP的投资机构,每一个公司都有DFG的身影,我们是2015年和美国公司彻底分开的,后来团队独立在中国经营,因此我们对中美合作和中美科技创新这一点有一些切身的经验和理解。
以前美国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令我们感到敬佩,但美国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牛,他们做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当年提出的光伏,并没有做得很好,中国光伏产业如今远超美国。更别说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厚度和数量远远超过美国!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我们在很多关键技术上,比如工艺能力上、基础能力上还是有差距的。只有认清彼此的优缺点,才知道怎么去弥补这个短板,那就是不断创新提升自己。
二
硬科技赛道的困难与挑战
主持人/张志勇:王总所在的机构也代表着这个行业新的趋势,从去年开始大家就看到有不少投资机构,以前是国外的品牌,现在和国外脱离变成一个自主的、独立的、中国的机构品牌。这说明了什么?中国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大家都想要更好地去拥抱中国市场。
刚才讲到了投硬科技成为全行业共识,对涌入到硬科技赛道的每家机构来讲,你们在投硬科技的时候,各自有着什么样的策略?又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或挑战?希望大家分享一下!
王雨荍:我们投资讲“二八”原则,80%投在可预见的科技创新上,比如说应用创新。那么,在这个市场已有的基础上怎么能做得更好?做阶段性创新,它能保证一个企业基本的发展里程和应用市场。
另外,我们会把20%的资金投在前沿式创新,可能这个事投200个亿也干不成,但我们就买未来的可能性,成了那就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看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个项目第一能保证基金的基本盘,基本面还不错,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我们能够创造十多家IPU公司的原因所在!
最后,风险投资我建议大家不是一个做债券的基金,不能说我投了钱就一定要收回来,一定会有一部分资金要拿去冒险,买未来可能性的!
叶梅:我们集团整个体系,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设计领域投的比较早、比较多,整个产业的短板在设备和新材料,所以后来陆陆续续布局了一些短板领域。
我们机构整体投资策略是三个“硬”:
一是“团队硬”,杰出优先的创始团队。创始人类似于科学家、院士或者领头人,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核心的灵魂人物,这个团队同时需要具备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等,必须是具备商业才华的科学家团队,这样的一个团队才可以成为值得我们投资的企业,否则只是一个高精尖技术团队而已;
二是“技术硬”,有高壁垒的核心技术。只有门槛技术非常高,将来的竞争对手才少,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三是“市场硬”,有广阔的刚需市场。我们希望投出的项目不是规模非常小的市场,哪怕技术再高端,结果看得到,整体规模几十个亿就到头了,又不可能在其他领域多方面应用,我们就可能不投它,这就是我们机构三个硬的标准。
关于怎么遴选项目?目前我们的策略是,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之间,最好是能够有自身存活的现金流。当然了,如果个别的项目技术非常好的情况,我们另行商议,再行判断。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共同创建一个基金的创新生态,不同类型的基金互相接续投资。项目成型需要不同阶段的基金支持,例如早期是天使基金、孵化器, 然后VC、PE,然后S基金、产业基金、政府基金接续落地等。我们需要与不同的机构联动,甚至于我们自己体系内也布局了不同阶段的基金,和地方政府联动起来,把生态做好,这是我们应对危机的一个策略。
张少宇:研究驱动、交叉领域非共识,这是我们的投资风格和特点。
首先,只有深入去研究和了解,才有足够纵深的理解,投到真正的项目。九合自成立起就是一家研究驱动型的机构。
其次,计算是九合的基因,因此我们一直聚焦以“计算+”为交叉学科领域点位的创新。交叉学科是非常复杂的,大厂开始的时候看不懂,很难下决策投入;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了壁垒,大厂很难和他们进行竞争。因为时间的壁垒往往是刚性的,这样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并购的机会或者真正能够跑成大的公司。
研究驱动、交叉领域非共识,打认知差,在行业认知形成共识之前决策,这样既能比较从容,也没有那么大的竞价。
郑云飞:涌入硬科技这个赛道,对投后期的机构来讲相对比较难受,因为前面很多机构把项目估值顶起来之后,后面机构在估值和收益方面就很难受了。
每一家机构形成自身的投资策略与公司自身的背景和渊源有很大关系。我们是偏财务背景的公司,我们的策略和前面几家稍微有一点差异,我们的策略还是投偏中期以后的项目,产品比较成熟了,即将落地的策略。
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判断技术到底能不能落地、以什么形式落地?硬科技这个领域有它自身的特点,从实验阶段到最终应用场景落地,实际上是漫长的过程,它能落地到什么程度或者什么时间落地,说实话就算是硬科技企业自身都很难做比较明确的判断,更别说投资机构了。
陈苏里:我们是投早期的,投资肯定是要找增量市场。
关于硬科技这一块,我们的主线就两条:第一条就是可以看到比较确定的是产业数字化进程,包括未来进展到AI时代,我们会看由此带来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增加,特别是算力的提升。这块国内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一部分要通过国产化上游芯片及器件,另外一部分也需要新的技术譬如量子计算领域发力来追赶。第二条就是新能源,新能源革命带来的一些需求和变化。这些年,不管在发电端还是储电端、输电端、用电端,其实发生很大的变化,变化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带来很多新的技术。我们更多的是从这些变化里边找到一些通用核心的技术和材料去进行投资。
大部分硬科技企业都是小而美的,从资本的角度,赚钱的角度,天花板都是有限的。当一级市场把硬科技估值推的非常高的时候,它的回报就会减弱,这也是我们现在投资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逼着我们要去投一些平台性的技术,未来可持续能够盈利的,而不能像原来那样投一些上游的细分的材料或者器件,这种投资方式对基金的回报不一定是好事。
葛新宇:我们的投资策略比较清晰和简单,一方面我们非常系统性坚持了事为先,人为重,作为第一个策略,往大了说就是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具体就是真正能够招人容人,建班子,建团队,带团队的能力。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判断,我们自己的积累以及在这个领域是不是能做出中国特色、中国创新,能够形成一定产业高地的事情,这个我们最看重。
第二个就是积极主动的增值服务。这个大家都在讲,我们的策略就是怎么更好地理解行业?怎么样共同跟企业家一起成长?很多公司、很多团队有一些失败的或者酸甜苦辣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来看。
当然我们也会补充一些打法:
第一个打法,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命题作文时代,不需要太多的开放,今天在核心IC或者对这个产业一些理解,怎么找到我们认为的课题?命题作文的方式去打。
第二个做好规定动作,不用想太多,也不用特别宏伟叙事,今天需要脚踏实地做好行业研究,并且要深入到产业中去。
第三个降低预期,无论是跟产业还是企业家交流都要降低预期。降低预期,做好规定动作,我们共同选好课题,这是我们在近期的打法上更集中的东西。
最后一句话,我们希望能够共同穿越周期,形成或者找到适合我们自己整个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三
硬科技企业如何克服创新焦虑?
主持人/张志勇:今天讲企业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这些科技工作者,对这些科学家,他们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尤其做硬科技的创业,在座每一个嘉宾能不能给他们提提建议?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减少失败概率?应该在硬科技创新过程给他们什么建议?
葛新宇:跟我们内部或者投资策略类似,和我们的企业家们共同成长,做共同战斗的战友。当下我们不需要想太多,做好命题作文,选好真正适合你自己的课题,集聚长处和优点,共同穿越周期做好创新。
陈苏里:我们做早期的硬科技投资,投过很多技术型的创业者,这个过程其实是怎么把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再转化成商品的过程,你需要发现商机然后做出合适的产品。
我个人觉得科学家更多擅长做科学的事情,应该有一帮人帮忙解决做产业化和商业的问题,这一帮人应该是商业敏锐度比较高,产业化水平能力比较强的团队,科学家应该是一个供给方,提供怎么解决某个科学问题的供给方,很多在产业里边生产上的问题,包括产品上的问题,商品上的商业模式问题,我建议要么找专门的人过来,要么创始人真的要从头学起,商业化的思维我感觉很难通过学习来构建,科学家思维和商业化思维,这两个点要结合起来感觉还是挺难。
但是也有非常好的把两点结合起来的创始人。技术创始人做企业,把技术变成商品更重要,而不是精进技术,你的性能再好变不了商品没有太多价值,但是在科学上一定有价值,在商业和投资里的价值并不是很高。
主持人/张志勇:不仅需要有技术思维,还需要有产业化思维、产品化思维。
郑云飞:科技这个东西它是一个物理世界变化的过程,我们所有人都清楚物理世界的变化过程容不得一点虚假在里面。从理论到最终的产品出来,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不管是企业家也好,做研究的也好,静下心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包括在国家大的政策环境背景下,包括目前市场上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来讲,用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做好研发,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讲,最终我相信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张少宇:第一真正重视商业化,现在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说是一个低谷期,后轮的投资人特别看重公司商业化进程以及离钱近不近。现在的创业和以前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离商业化太远,即使是很好的技术也有可能融不到钱,创业有可能面临更大成功率的挑战,要特别重视商业化。
第二用好资源。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势能场景。科技创业者要打开自己的另一面,一方面商业化的一面打开,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资源如何更好地整合调动?要打开另外的思路,更好地拥抱投资机构,更好的去理解政策导向,知道资源在什么地方,知道自己如何和资源进行更好地融合和衔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创业成功,把事情做大。
叶梅:第一希望他们一定保持专注度,因为有些创业科学家多管线并进,实际上在这个年代子弹是有限的,我建议专注于一个赛道或者顶多两个就可以了,把子弹用在确定的地方,做出精品和爆品。
第二拓展多样化市场。思想要变化,拓展多样化的市场,例如东南亚、中东、中亚。我们投的一个3D视觉企业,在东南亚已有订单。有一个投大健康领域的子基金,所投的企业被美国的大企业并购、收购等。
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这个真的是发展的命脉之命脉。我们投硬科技的企业,希望企业具备生存能力,真的可以考虑降维打击。比如你做医疗器械,现在医美的器械这么好,是不是稍微一变能够降维打击?一定要做好现金流的管理,存活下去是第一王道。
第四必须做好健康管理和风险管理。尤其对于创始的核心灵魂人物来说,在现在这个压力之下选择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不要出现个人身体健康风险,他会让这个团队分崩离析,另外要做好财务和风险把控。
王雨荍:没有人能清晰预测到做什么能赚钱,做什么不赚钱。同样的,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应该朝什么方向,如果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技术该往哪儿走,你差段位了,不应该去创业。
我今天想说的是想和大家共勉的心态问题,创业者最重要是心态,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心。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是一波三折的,创业者怎么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怎么找到新的希望?这种必胜的信心我认为不仅是对于创业者来讲,对于投资人来讲都是一定要保证一个积极的心态。有时候就是这样,一定要咬着牙走过以后才能感受到青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最后想用一句诗跟大家共勉,“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历了冬的镣铐!”
主持人/张志勇:王总讲的非常棒,不管是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来说,心态都很重要!就像诗里描述的一样,经历过严酷寒冷的冬天,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今天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也谢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
7月10日,河化股份(000953.SZ)公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2016年注册于北京的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下设位于大兴的装备制造公司、位于海淀区的技术研究院、材料...
一度无比高光的理想汽车,猝不及防遭遇重挫。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